- 并行科技上半年营收大增693% 与阿里云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 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发布
- 成都智芯测控取得采用电流复用结构和单向化技术的分布式放大器电路专利
- 浪潮通用软件申请基于完全分布式策略的多智能体协同输出调节方法及设备专利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自适应方法即微分方程求解动态控制器参数需大量计算资源的问题
- 2025国际货币论坛:稳定币推动香港数字金融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再迎机遇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928851055
电话:13928851055
邮箱:sgbwre@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南一街14-16号华信大夏四楼
实战 吉林银行信创实践与探索
吉林银行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数字金融”为引擎,聚焦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理念、创新数字金融发展模式,自主构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XMART”金融科技架构体系。自2022年启动信创试点工作以来,吉林银行按照“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竞争力”的方针策略,持续推进信创实践,
吉林银行于2020年启动并实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1.0》暨“五七三”工程,构建“XMART”金融科技架构体系;2024年进一步对全行数字化转型进行体系化设计,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数据战略》三大战略,明确金融科技、业务转型和数据应用的三大顶层设计。其中,《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将“筑强金融科技基础”Kaiyun作为重点任务,旨在实现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智慧运维管理、网络及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的技术升级,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
2025年,吉林银行依据三大战略,制定了《吉林银行2025—2028信创整体规划》,明确了信创工作的总体目标,并将信创全面融入金融科技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董事长和党委副书记、行长担任组长的常态化信创项目组,金融科技部全面把控项目进度和质量,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全程参与。规划遵循应替尽替、真试真用、目标导向的原则,分解为核心业务系统、一般业务系统和终端机具等多个任务,并构建了项目管理和保障机制。采用“快速迭代—精准测试—平稳迁移”的全流程方案,确保信创项目顺利落地,并为后续金融科技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范本。
吉林银行通过三年信创建设,验证了各类基础软硬件技术栈,引入云计算、容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基础环境和应用性能的同步提升。通过“磐石工程”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运营模式由租赁模式转向自主建设运维模式。吉林银行北湖数据中心达到国家A级数据中心标准,是全国银行业第五家、吉林省首家获得CQC8302-2018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运维评价L3(增强级)认证的数据中心,与具有IDC资质的国有科技公司合作,向韩亚银行(中国)和政务云等提供云计算和大模型算力服务,政银企共享高标准基础设施。
一是依托金融私有云建设IaaS能力,实现一云多芯、统一纳管及快速交付、弹性扩缩容。鲲鹏芯片服务器占比达25.82%,海光芯片服务器占比达21.40%,通过智能调度算法构建强大且灵活的计算能力,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平台具备出色的异构兼容性,已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云资源体系。与华为网络实验室合作,构建自动驾驶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网络自服务按需调用,提升运维效率。金融云+意图网络的云网融合方案入选2023年信创优秀案例。
二是全面构建PaaS技术底座能力,实现从操作系统到中间件、数据库的全栈云平台,信创数据库占比超60%,成功打造自主可控的数据库专有区域。历时两年,对GoldenDB、TiDB、OceanBase、GaussDB、Kingwow、TDsql、GBase等多个数据库适配及验证测试,完成核心系统数据库选型。
吉林银行通过制定业务上云规范,对云主机、容器、存储等资源进行快速交付与统一管理,目前云上已承载85套业务系统,构建1562台云主机。依托未来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云平台统一纳管能力,推进两地三中心演进规划落地,为全行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深入推进,吉林银行应用系统建设也在信创建设中同步迭代,以“XMART”应用系统架构(生态场景层、渠道互联层、智慧数据层、能力资源层、技术平台层)为核心,不断扩大应用系统的自主可控规模,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底座。
一是核心业务系统信创稳步推进。通过交易核算分离、交易信息整合、全局流水设定等22项架构优化调整,实现了278项业务创新,利用分布式+微服务的技术优势,真正实现了支持“多活”的架构体系。通过“吉星工程”的建设,吉林银行交易处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整体交易的最大并发量达到1200笔/秒,较之前提升了近5倍,最大交易响应时长小于60ms,日终批处理时长缩短近一倍并实现了零点日切。2023年分布式核心系统完成全栈信创测试环境搭建,并能够支持部分功能在信创测试环境正常使用,2024年实现全量接口适配工作,完成T+0报表适配方案可行性分析,2025年初完成核心系统信创上线投产方案的架构评审,计划于2026年实现生产环境投产运行。
二是一般业务系统规模迭代。经过3年的信创建设,业务系统信创从试点突破进入了规模建设阶段,目前已完成全行30%以上应用系统改造,范围覆盖线上服务、线下服务、存款、信贷、支付、信用卡、营销分析、监管报送等多种金融场景,同时业务系统性能大幅提升。作为典型案例,2025年2月,吉林银行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顺利投产并稳定运行,有效证明了支付类系统信创的可行性。截至2025年3月1日,累计支撑来往账业务108万笔,金额97.22亿元,稳定支持每分钟8500笔的实时交易处理,较上一代系统承载量提升3倍,单日处理效率提升300%,通过分布式架构优化与弹性资源调度机制,实现了交易承载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在推进信创建设的过程中,吉林银行面临着多重挑战与风险。从保障业务连续性到提升客户体验,再到应对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都需要通过精细规划做到有效应对。
一是要确保业务连续性。为实现全行系统全栈单轨信创目标,未来三年将对包括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手机银行、柜面系统、支付系统等关键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因此,需立足保障业务连续性的角度,将相关业务部门和风险等二道防线部门纳入信创组织架构,参与方案制定、功能测试及业务连续性保障等工作。
二是要保障客户体验。在推进信创终端落地的过程中,存在信创终端生态不完善、操作系统与外设适配不稳定的风险。吉林银行将充分借鉴实同业先行试点经验,重点参与有关机构的“需求侧标准牵引+供给侧技术攻关”的协同机制,提升柜面设备稳定性和即插即用能力。
三是部分领域存在技术路线风险。信创数据库百家争鸣,市场上重点产品未完全聚合收敛。吉林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信创数据库双栈路线,并根据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微调;此外,信创GPU面临物理定律与工程实践的双重约束,其性能突破需遵循半导体产业的客观规律,性能和产能提升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因此吉林银行将根据场景来选择适配性优秀的GPU产品逐步推广。
回首过往,我们从核心系统焕新升级到数据中台建设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从完善底层基础设施到构建场景金融生态;展望未来,吉林银行将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为路径图、强化“XMART”架构应用,在业务连续性保障、信息安全防护、业务解决方案研发等维度,全面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要求,重点将数字金融作为切入点,以科技破局、用数据赋能,持续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吉林样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2025-07-29并行科技上半年营收大增693% 与阿里云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
2025-07-28实战 吉林银行信创实践与探索
-
2025-07-28AI为何成基础设施投资核心驱动力 解读IDC最新报告
-
2025-07-28解读服务器频道_天极网
-
2025-07-28AI智能体开发完全指南:10个GitHub顶级教程资源助你从入门到精通
-
2025-07-28容器化技术带来的性能挑战:如何优化应用程序以提升效率?
-
2025-07-28益阳:主导发布2项食品相关产品地方标准 助推绿色发展与质量提升
-
2025-07-28厦门力巨自动化取得粉尘容器清扫系统专利提高清扫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