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业分布式数据库“收敛”格局清晰 下半场比拼生态化与商业化
- 超互联联盟科研突破: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域网技术白皮书发布
- AI颠覆算力架构绿色化和算网建设是关键丨ToB产业观察
- 聚焦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 北大依托昇腾突破细粒度混合并行技术
- 构建集团级MES系统:分布式部署的优势与实践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928851055
电话:13928851055
邮箱:sgbwre@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南一街14-16号华信大夏四楼
超互联联盟科研突破: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域网技术白皮书发布
7月27日,在上海召开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网络赋能企业数智化创新发展论坛”上,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的合作伙伴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等正式发布《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for the AI Era》(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域网络)白皮书。该白皮书针对未来十万AI Agent、百万亿token并发的应用场景,首次系统性定义了城市AI原生网络的技术框架与场景化标准,为人工智能网络新基建提供关键指引。中关村超互联秘书长李可、总工程师袁博等参加了发布。
2023年,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就敏锐预判,随着开源大模型技术在千行百业的全面落地,人工智能的商用场景将发生巨大的变化。2025年,人工智能进入了规模落地商用元年。在DeepSeek、Qwen、Kimm等开源大模型的驱动下,分布式的大规模推理服务已成为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核心应用;基于A2A(Agent-to-Agent)和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的AI Agent服务正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轻量化大模型的普及让智能终端具备本地计算能力,计算范式从传统的云计算向“粒计算”迁移;而群体智能的涌现进一步推动了城域网AI流量的爆发式增长。未来,十万级智能体协同工作、百万亿级大模型token实时交互将成为城市级AI业务的常态。而传统城域网技术已无法满足AI原生应用的承载需求,城市AI应用需求的全面爆发对底层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全新挑战。
中关村超互联联盟理事长单位世纪互联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随着大模型全面商用,AI基础设施将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和边缘化转型,城市内AI节点将更加分散,流量模型也将从“云计算”转向“粒计算”。端到端RDMA技术将成为支撑分布式计算、推理及边缘智能的关键技术。同时出于数据安全的需求企业对人工智能网络的安全要求更高,因此对基于RDMA的人工智能流量提供弹性可靠保障,推动高阶网络智能管理技术的实施,部署基于区块链的AAA+技术增强网络的安全管控,将是提供高效、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服务的关键。
基于此,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在NIDA提出了城市AI原生网络的理念,并与世纪互联一起推动了首个城市AI原生网络白皮书的立项和发布。本次发布的《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for the AI Era》白皮书,由联盟总工程师袁博推动立项并主要参与了白皮书撰写。白皮书在全球首次提出了面向AI原生的城域网概念:全域RDMA流量精准保障、园区百G全光网络的部署、城域智能流量识别和弹性调度、L4级网络自动驾驶等网络技术满足未来城市分布式计算、超大规模推理、十万AI Agent并存、百万亿token并发的城市AI应用场景,并且未来将和区块链技术结合,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数据AI计算建设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设施。
此次技术突破为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历经三年发展,超互联联盟的科研突破不仅是技Kaiyun平台官方术领域的重大进展,更是中国创新力量在全球舞台上崛起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强大创新能力和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7月27日,在上海召开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网络赋能企业数智化创新发展论坛”上,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的合作伙伴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等正式发布《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for the AI Era》(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域网络)白皮书。该白皮书针对未来十万AI Agent、百万亿token并发的应用场景,首次系统性定义了城市AI原生网络的技术框架与场景化标准,为人工智能网络新基建提供关键指引。中关村超互联秘书长李可、总工程师袁博等参加了发布。
2023年,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就敏锐预判,随着开源大模型技术在千行百业的全面落地,人工智能的商用场景将发生巨大的变化。2025年,人工智能进入了规模落地商用元年。在DeepSeek、Qwen、Kimm等开Kaiyun平台官方源大模型的驱动下,分布式的大规模推理服务已成为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核心应用;基于A2A(Agent-to-Agent)和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的AI Agent服务正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轻量化大模型的普及让智能终端具备本地计算能力,计算范式从传统的云计算向“粒计算”迁移;而群体智能的涌现进一步推动了城域网AI流量的爆发式增长。未来,十万级智能体协同工作、百万亿级大模型token实时交互将成为城市级AI业务的常态。而传统城域网技术已无法满足AI原生应用的承载需求,城市AI应用需求的全面爆发对底层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全新挑战。
中关村超互联联盟理事长单位世纪互联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随着大模型全面商用,AI基础设施将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和边缘化转型,城市内AI节点将更加分散,流量模型也将从“云计算”转向“粒计算”。端到端RDMA技术将成为支撑分布式计算、推理及边缘智能的关键技术。同时出于数据安全的需求企业对人工智能网络的安全要求更高,因此对基于RDMA的人工智能流量提供弹性可靠保障,推动高阶网络智能管理技术的实施,部署基于区块链的AAA+技术增强网络的安全管控,将是提供高效、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服务的关键。
基于此,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在NIDA提出了城市AI原生网络的理念,并与世纪互联一起推动了首个城市AI原生网络白皮书的立项和发布。本次发布的《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for the AI Era》白皮书,由联盟总工程师袁博推动立项并主要参与了白皮书撰写。白皮书在全球首次提出了面向AI原生的城域网概念:全域RDMA流量精准保障、园区百G全光网络的部署、城域智能流量识别和弹性调度、L4级网络自动驾驶等网络技术满足未来城市分布式计算、超大规模推理、十万AI Agent并存、百万亿token并发的城市AI应用场景,并且未来将和区块链技术结合,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数据AI计算建设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设施。
此次技术突破为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历经三年发展,超互联联盟的科研突破不仅是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更是中国创新力量在全球舞台上崛起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强大创新能力和引领作用。
-
2025-08-04金融业分布式数据库“收敛”格局清晰 下半场比拼生态化与商业化
-
2025-08-04超互联联盟科研突破: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域网技术白皮书发布
-
2025-08-04AI颠覆算力架构绿色化和算网建设是关键丨ToB产业观察
-
2025-08-04聚焦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 北大依托昇腾突破细粒度混合并行技术
-
2025-08-04构建集团级MES系统:分布式部署的优势与实践
-
2025-08-03深度解析:迪拓倍斯双引擎系统如何掀起分布式技术革命?
-
2025-08-03隐私计算专利申请引关注AI时代数据安全谁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