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928851055

KAIYUN科技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基础软件领导者

赋能数据未来,引领AI与大数据创新

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创造最伟大的开云

行业新闻

中电金信:2024银行年报分析——拥抱技术变革促进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05-06 06:50

  

中电金信:2024银行年报分析——拥抱技术变革促进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图1)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银行业的格局。2024年,伴随国家“数字金融”战略的深化推进,银行业全面开启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转型深水区。从数字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到AI技术的加速落地再到数据中台的深化建设,银行业正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全面提升其技术能力。

  本报告将基于2024年银行年报,系统性解析银行在数字底座、AI技术应用以及数据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揭示这些技术变革如何为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2024年,银行业正以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为核心抓手,加速推进技术架构的云化、智能化与分布式转型。多家银行通过构建多元化算力体系、规模化落地云原生技术、响应国家战略布局基础设施、推动核心系统分布式重构等举措,系统性重塑技术底座,为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能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银行业正在加速构建高性能、智能化的算力基础设施,以支撑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应用。例如,建设银行的算力规模已达到507.72 PFlops,其中GPU等新型算力硬件占比超过23.39%,大幅提升了AI任务的处理能力;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均已部署千卡以上级别的异构算力集群,进一步增强了数据处理和实时计算的能力;兴业银行则规划了20万台服务器算力布局,首期投产后可实现5万台服务器算力支持,确保大规模、低延迟的计算需求得到满足;光大银行的全栈云算力规模增长超过47%,展现了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展。

  银行的技术架构正从传统的单一计算平台向更加灵活、智能、高效的多层次算力体系转型,为未来金融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原生与容器化技术在银行系统中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迅速普及并逐步成熟。工商银行云平台已纳管超过26万节点和60万余容器,分布式微服务框架承载单日服务调用量超过300亿次,稳定承载包括分布式核心系统在内的多个重要业务系统。农业银行已全面建成云原生平台,IaaS的云化率达到99%,容器云的云化率达到92%。目前已承载一千多个系统模块,14万个容器稳定运行。[1]中信银行的容器化应用率超过90%,平安银行的容器云覆盖率超过80%,而浦发银行的容器规模已超过11.2万个。

  此外,云原生治理平台、服务网格和中间件云服务等技术在邮储银行、兴业银行等陆续落地,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弹性与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银行不仅优化了资源利用率,还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例如招商银行Kaiyun平台官方实现了云平台的超高可用性,达到99.999%的可用性标准。这一系列举措为银行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各大银行积极布局异地多中心数据中心,响应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依托该政策推进在和林格尔、贵安等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建设,兴业银行则着力打造绿色数据中心,既满足业务连续性的需求,又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多地多活架构(如中国银行的四地节点部署、浦发银行的两地四中心布局)已成为保障金融业务韧性和高可用性的主流选择,有效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和灾备能力。

  在银行IT架构的演进中,云计算与分布式架构的深度应用已成为行业的共识。核心系统的“上云”和“分布式”不仅提升了银行的技术基础设施,也增强了业务的弹性和扩展能力。

  2024年,工商银行境内核心系统完全基于开放平台单轨运行,个人业务单元化架构迭代优化,平稳支撑年内多次重点保障业务高峰。目前,工商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了云化部署,承载应用节点规模超15.9万,容器数量超30万,支持超20万TPS的高并发场景,日均服务调用量超200亿,快捷支付、聚合支付、大零售、互联网金融等业务线的核心银行系统入云比例达100%。农业银行已实现核心系统的单轨运行,完成对个人客户全量业务的分布式架构切换,全面支撑超8亿客户、18亿个人账户,日交易量峰值近20亿笔,主要业务时段可用率达99.99%。[2]建设银行全面完成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境内外全量业务已由分布式核心系统承载,形成统一的新一代核心系统架构。浦发银行则完成了信用卡和零售核心系统的分布式重构。分布式平台的搭建不仅支持无感迁移和高峰时段的平稳运行,还在提升系统性能的同时,提供了更强的业务横向拓展能力。

  从算力硬件升级到云原生架构普及,从“东数西算”战略落地到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银行业的数字基础设施正经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这一系列技术演进不仅显著提升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业务承载能力,更通过资源集约化管理和服务弹性扩展,为各类业务场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浪潮,AI的深度应用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智能研发工具的赋能、场景深化的应用和生态系统的构建,正为银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024年,中国银行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迎来技术突破性发展,大模型技术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多家头部银行构建千亿级金融大模型体系。

  工商银行的“工银智涌”大模型已经在20余个业务领域、200多个场景中实现了技术赋能,累计调用量突破10亿次。建设银行则发布了集成大语言模型、文生图、大模型等多种技术的大模型体系,且迭代更新多达16次,2024年上线个应用场景,累计上线个应用场景,覆盖了金融信息理解、生成、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

  同时,交通银行发布的“千亿级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阵”以及邮储银行推出的大模型“邮智”等一系列成果,均标志着银行业正从传统机器学习向生成式AI实现跨越式转型。这些大模型不仅具备文本生成、数理逻辑、多模态交互等通用能力,还深度融合了金融知识图谱与业务场景,形成了“金融通识+垂直领域”的复合能力。

  技术落地上,银行通过“大模型+小模型”协同模式提升应用效率。例如,浦发银行构建多维度模型矩阵,实现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信银行整合决策式AI“中信大脑”与生成式AI“仓颉大模型”,覆盖财富管理、风险合规等场景。

  此外,AI Agent(智能体)成为新方向,如建设银行打造AI小诸葛智能体、平安银行上线知识数据 Agent以及浦发银行的智能体创设,计划在多个业务领域进行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强智能交互与自学习能力的融合。

  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业务创新与提升效率的关键力量。尤其是AI深度赋能的智能研发工具,已经成为优化研发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加速市场响应的核心驱动力。

  工商银行创新推出AI智能编码工具,覆盖代码补全、单元测试生成、代码检查等全流程辅助能力,赋能7000余名开发人员,实现AI生成代码占比达32%,单元测试行覆盖率提升至60%,实现单位时间内有效代码量提升22.9%,自动代码缺陷检出率超40%,月均减少资料检索耗时约1W+小时[3];邮储银行基于大模型的研发测试AI助手辅助超5000名研发人员,智能生成代码110万余行,代码采纳率约20%,单元测试行覆盖率约60%–80%,试点系统测试制品采纳率约31%;平安银行AI辅助代码评审占比增长约20%,月均自动化发布应用超3400 个,同比增长约13%。

  AI智能编码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代码生成效率与质量优化,不仅推动银行业研发流程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更构建起敏捷高效的数字化创新体系,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大模型技术推动下,各大银行纷纷加大了对具体场景的应用和深化,尤其在风控、客户服务、营销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商银行“4E平台”实现跨市场风险传染识别与底线拦截,风险筛查效率提升超50%。

  ■中信银行依托知识图谱技术打造反欺诈关联图谱,深度挖掘复杂交易网络,累计预警可疑账户近2万个。

  ■浦发银行在智能交易反欺诈领域,全年新增近百个涉案账户监测拦截策略,成功拦截涉案资金2.79亿元。

  ■建设银行“帮得”AI助理为3万名客户经理提供智能营销支持,总交互量达3463万次。

  ■招商银行“小招”助理升级为能听会说的银行管家,高频场景自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银行加快智慧运营中台系统建设,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构建多元触客渠道矩阵,持续优化服务策略,执行服务策略超200条,月均触达客户数超5000万人次。

  ■浦发银行通过智能实时推荐8亿次,显著提升客户响应率和转化率,优化客户体验。

  ■平安银行深化“AI+T+Offline”服务模式,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覆盖场景,打通人工智能客户服务、电话等多种服务渠道,提升营销服务能力。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广泛应用。中国银行覆盖超3000个场景应用,月均执行任务超20万次;邮储银行已累计部署流程机器人超2000个,上线余个自动化流程,执行超600万次,实现连年翻番,节约超百万工时;光大银行RPA 新增场景 549 个、总计达到1219个。

  ■平安银行借助虚拟数字人,2024 年末运营审核作业自动化率提升至55%,较上年末提升10个百分点。

  ■浦发银行的AI应用在普惠金融场景中优化了“小微企业授信尽调报告”智能生成,每份报告节省0.25人天,提升了至少50%的尽调效率。

  银行业正积极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招商银行开源大模型及2TB的数据集,推动行业共建;浦发银行打造“3-1-8-10-100+”[*]体系,覆盖业务全链条,进一步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全方位升级;中信银行通过“平台+场景+生态”三位一体模式,孵化超80项创新应用。

  与此同时,“自主可控”成为各大银行的共识,特别是在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均强调大模型的自主研发,力求减少对外部技术依赖,提升技术自主性与安全性;浦发银行则在推进智算平台的信创升级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推动自主可控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保障了技术安全,也为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发展,银行业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智能研发深度赋能、场景深化和生态构建的紧密融合,不仅加速了银行业务的创新与优化,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为智能、精准的金融服务。

  [*] “3-1-8-10-100+”体系:遵循“流程化、工程化、规模化”的“三化”原则,建成覆盖公司、零售、金市、风险、运营、综合六大业务领域和制度、产品、流程、案例、行业五大知识类型的“五横六纵”企业级知识库,打造“智能问答、行业研究、交互式报告、智能营销、智能表单、财务分析、智能风控、法律顾问”等8大企业级AI组件,围绕对公授信AI赋能、运营智能审录、制度合同AI速审、智能坐席辅助、投行并购展业、金融市场自营业务、数智普惠AI应用、零售数智营销风控、浦惠来了、智能体创设10大工程,建设100+AI应用场景。

  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据资产已从基础生产要素升级为战略级资产,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多家银行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治理体系优化和场景价值释放三方面的协同推进,数据能力建设形成“强底座、严治理、促转化”的深度发展格局,推动数据能力的深度发展。

  数据底座建设上,工商银行实现多地多中心部署及T+1数据时效,并建立覆盖40余个业务线的数据服务网络;农业银行完成分行数据上云工程,构建云原生数据湖;中信银行构建“湖仓一体”大数据底座,建成离线计算、近线查询、实时计算三大集群能力;光大银行数据总量突破17PB,比上年增长约24%;兴业银行统一纳管超万项指标,推动数据处理向“分布式+智能化”跃迁。

  各家银行正在加快构建稳定、弹性、高效的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数据处理从“集中化”向“分布式+智能化”跃升,为业务实时响应与数据要素高效流通提供坚实支撑。

  数据治理方面,工商银行部署9万条数据质量规则并建立十万级信息标准;中信银行累计制定2.5万项数据标准、盘点资产超150万项;平安银行通过智能分级分类实现数据标准体系优化超800项,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治理框架。

  银行在数据标准、质量与资产化三方面协同发力,逐步构建起“全覆盖、强治理、可运营”的数据治理体系,为高质量数据供给与数据价值释放打下制度基础与管理支撑。

  场景化应用上,建设银行通过实时数据支持571个业务场景,将营销决策效率从4小时缩短至20秒;邮储银行数据中台提供数据服务1842项,数据服务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达376个,日访问量峰值约4000万次,支持营销管理、风险监控、运营优化与提升等多场景;浙商银行实现全行数据资产统一查询,已服务170余个系统,日均服务量超350万次。

  场景牵引与平台支撑协同发力,各家银行正推动数据能力从“后台能力”向“前台价值”转化,形成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闭环体系,持续提升业务运行效率与客户服务水平。

  通过基础设施迭代夯实数据底座、治理体系革新强化数据资产价值、场景化应用打通业务闭环,银行业正加速推动数据要素从资源沉淀向生产力转化,全面赋能业务智能决策与客户服务升级。

  2024年银行业金融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银行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全面转型已进入深水区。技术升级不仅带来了数字底座的提升、AI应用的场景化爆发与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更推动了金融生态从“单点创新”向“系统重构”的质变。

  未来,随着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的深化、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优化布局以及开放生态的协同进化,银行业将在安全与效率、创新与合规的平衡中,持续释放数字技术的乘数效应。这场由技术驱动的金融变革,不仅将重塑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更将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新闻
最新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928851055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3928851055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