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创微电网安徽黄山33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并网!
- 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锻造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 分布式能源在农业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 2025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万亿蓝海下的“电网革命”与产业重构
- 突发!IBM容器化计算环境专利获批或引领高端数码产品技术革新突破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928851055
电话:13928851055
邮箱:sgbwre@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南一街14-16号华信大夏四楼
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锻造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浪潮中,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贵州电科院”)以创新机制改革为“破冰斧”,在科研管理领域突破藩篱,以“科技强企”战略为引领,聚焦防冰抗冰、智能配电等关键领域,通过自主创新与产学研融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提供“贵州样本”,助力一流企业建设。
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是围绕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奖励、重大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开展。一个科技项目的完整实施包含了可行性评估、立项评审、计划Kaiyun官网中国任务制定、启动实施、中期检查、纠偏整改、验收评审、成果转化、成果凝练等流程,科研人员都要全程参与,既要保证管理合规,还要协调资源、上下联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贵州电科院创新管理部总经理申彧直言:“当前科技项目管理的‘颗粒度’非常细,面对繁复的各类规定,部分科研人员确实会‘望而生畏’,往往越是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越是不愿意陷入这些‘繁文缛节’中。”
“2024年,我院科技项目有158个,但是算上我,直接负责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仅有两人,服务确实不能面面俱到。”申彧决心破解这个痛点,牵头构建了“管理+服务”相融合的科技管理新模式,组建了科技监理辅助服务团队,深入每个项目组进行“贴身”服务。
“这批科研助理,不仅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贴身’服务,让他们从很多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创新实践中,而且经过专业化培训,科研助理还可以进一步帮助项目负责人提升科技项目合规管理水平。”申彧说。
南方电网防冰减灾联合实验室主任曾华荣对此大加赞赏,“我们都非常支持院里统一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科研辅助服务。现在,系统填报、财务报销等事务性工作大幅减少了,大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科技创新工作。”科学研究是时间和速度的比拼,是呕心沥血的智力劳动,没有心无旁骛的专注和十年磨一剑的沉潜,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为了让科技项目管理更具可操作性,申彧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公司科技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各项本地化的业务指导书,并建立了首套规范化成果转化及其激励机制,支撑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逐步构建了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不断打通科技管理的难点、堵点,持续推进从“管理”转向“服务”,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贵州电科院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加强,创新效率也进一步提升,科创成果不断涌现。
贵州作为全国电网防冰抗冰的前沿阵地,每年冬季因低温凝冻导致的输电线路覆冰问题,曾是威胁电网安全的重大隐患。2008年冰灾后,贵州电科院牵头组建南方电网防冰减灾联合实验室,历经十多年技术攻关,依托该实验室建成了南方电网首个省部级野外观测研究站,为云贵高原的能源输送、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持。
“我们几代科研工作者持续开展防冰抗冰技术攻关,通过构建覆盖全省域高精度覆冰监测网,开发精细化覆冰预测系统,首研三代直流融冰装置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成功投运全国首台多功能融冰配电变压器……”曾华荣说。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防冰减灾团队紧紧围绕“主动、智能、高效”电网防冰,引领直流融冰技术、高效融冰技术以及配网融冰技术发展方向,推动电网防冰抗冰从“人工被动防护”向“主动智能防御”方向发展,持续筑牢能源安全防线。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团队支撑打造了“面向生产一线”科技与生产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典型范式,擦亮了具有南网底色、贵州特色的防冰技术品牌。
2024年,在某500千伏变电站建成了融冰倒闸操作顺控示范工程,实现了融冰倒闸操作双向顺控,实现“运行”和“融冰工作状态”的正反向快速切换,时间降至10分钟以内,线分钟,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融冰效率,确保了电网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稳定运行。在配网融冰新技术领域方面,贵州电科院研制出全国首台多功能融冰配电变压器,兼具降压供电、融冰功能,在贵州毕节大方县成功投运,顺利完成10千伏线路融冰工作。
“工作人员只需根据线路融冰距离和不同导线型号,调整输出电压值,轻轻‘一键’,就可对融冰开关分合闸进行控制,让10千伏线路融冰区段转为‘冷备用’后,短路发热,从而实现融冰,最远融冰距离达4.5公里、除冰效率是人工除冰的80倍左右。”贵州电科院配网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助责李跃说,该变压器具有较强抗过载能力,减少了冰灾对用户的影响,为提升电网设备抗冰能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提供有效支撑。
2023年起,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悄然入驻了348套“电力指纹”断路器和363个智能插座,它们如同24小时在岗的“安全卫士”,通过毫秒级电流特征分析,精准识别电动车充电器等危险设备、漏电等风险隐患。
“过去看到客人自带电器就提心吊胆,现在插座会自动‘喊停’。”景区民宿老板刘俊指着墙上的白色插座感慨。数据显示,试点一年间,系统已成功拦截211次危险用电行为,电气火灾事故发生率下降90%。这项被评价为“国际领先”的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用电管理模式,更重塑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任纽带。
在西江苗寨电力指纹展示厅,贵州电科院副总经理谈竹奎演示着“电力指纹”的神奇:接入电吹风,系统识别出电吹风;接入电动自行车电池,系统识别出电动自行车电池,并跳开电力指纹微型断路器,每个电器好像都拥有了独特的“DNA”。电力指纹设备能做到“三个一”,即一分钟识别设备类型、一小时识别设备参数、一星期识别用户的行为习惯。
站在“双碳”目标与数字革命交汇的历史节点,贵州电科院以“电力指纹技术”为支点,撬动起更大的产业生态:未来将与家电企业共建“智能电器联盟”,和高校联合培养“电力AI训练师”,同政府部门探索“能耗数字地图”……
“农村地区建筑屋顶大量分布式光伏接入,普遍存在‘过电压、三相不平衡、配变重过载和谐波’等问题,不仅困扰居民用电,也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贵州电科院配网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蔡永翔介绍。为解决分布式能源消纳难题,贵州电科院组织技术骨干成立分布式智能电网创新团队,全力支撑六盘水羊场乡纳木村分布式智能电网——贵州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建成了省域分布式光伏监控平台,形成了“系列端设备—新能源网关—系统主站”分布式新能源数字化技术,通过Kaiyun官网中国采用低压交直流装备、光伏智能断路器等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实现了智慧监测、智慧调度、智慧运维和智慧服务,有效提高了配电网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目前,纳木村的年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9%,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减少50%以上,光伏消纳能力提升30%以上,极大提高了村民用电幸福感和获得感。示范区获得碳中和认证,认定为贵州省首个“分布式智能电网”、南网首批“优秀近零碳示范区”“优秀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成为以“两化协同”促“两型建设”在农村能源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方面的典型案例。
此外,贵州电科院自主研制的低压交直流混合一体化装置用于解决台区高电压和低电压问题,成本较传统台区改造下降50%-80%,最长供电半径2.5km。该技术产品已经成功实现成果转化,面向全网推广应用,南方电网公司范围内共计部署了383套,不仅提升了电网运行效率,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如今,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将绿电输送到村民家中,点亮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光伏项目不仅让村民用上了绿色电能,还通过余电上网,为村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因为光伏绿电产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贵州电科院以创新机制改革为引擎,逐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2024年成功获批立项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回顾十年的科技管理工作历程,申彧兴奋地说,“我们科技工作者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国家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浪潮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拥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们唯有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为一流企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徐梅梅、钟尧、刘斌、李星楷)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2025-05-27熊创微电网安徽黄山33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并网!
-
2025-05-27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锻造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
2025-05-27分布式能源在农业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
2025-05-272025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行业:万亿蓝海下的“电网革命”与产业重构
-
2025-05-27物业办公软件:数字化转型下的社区管理
-
2025-05-27股市必读:四方股份(601126)5月26日董秘有最新回复
-
2025-05-27四方股份:公司以“让电力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清洁”为使命